一、关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简称“新青年项目”)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面向国内高校学生开展的新时代青年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新青年项目”以国家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为指导,着眼国家未来发展人才需求,力求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的“第二课堂”,探索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项目由针对性的系列课程和实践活动组成,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升学习者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组织、大型国企、跨国公司、涉外机构、大众传媒以及政府部门相关岗位的任职和工作能力。
二、关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班”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班”(Youth Global Competence Excelling Class),简称“新青年班”。各学院推荐、遴选优秀在校学生加入“新青年班”,2023年秋季学期招募人数上限为20人,各学院名额分配见附件1。“新青年班”以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培养理念,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的名师课程、名家讲座及境内外实践活动,激发青年学生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自觉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意识和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竞争优势和胜任力。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出色的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组织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国际事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组织后备人才。
(二)培养周期
一学年(2023年秋季学期+2024年春季学期)
(三)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实践”的培养方式,即9门选修课程、9场结合课程主题的系列讲座,以及与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9项国内外实践活动,简称“999模式”。
“课程”由“当代中国”、“国际理解”、“跨文化沟通”三个模块构成,包含9门选修课程、9场系列讲座、共计约160学时。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实践”包含国内外调研考察、深度参访、研修研学、实习实训等9项系列活动。
1. 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选择相关课程与活动。
2. 学生至少需在一年内每模块选修一门课程方可获得项目结业证书。
部分课程可根据学校教务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选修课学分认证。
(四)授课方式
采用线上课堂与线下工作坊等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五)课程设置
类型 | 模块 | 课程名称 | 主讲人 | 学时 | 学期 |
课程 | 当代中国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专题研究 | 赵可金 | 16 | 春季 |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理念、政策与实践 | 王 勇 | 16 | 秋季 |
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 | 查道炯 | 16 | 秋季 |
国际理解 |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 刘铁娃 | 16 | 春季 |
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创业 - 大变局下的中国创新与创业前沿 | 高旭东 | 16 | 秋季 |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陈敏鹏 | 16 | 春季 |
跨文化沟通 | 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 马 琳 | 16 | 秋季 |
英语演讲与辩论 | 何 静 | 16 | 春季 |
国际公文写作 | 陈开和 | 16 | 秋季 |
讲座 | 从工程师到国际职员:职业发展的几点启示(拟定) | 严金江 | 1-2 | 2023年秋季 |
跨文化交往中的法律陷阱与应对策略: 青年学生必备的国际法技巧!(拟定) | 黄 进 | 1-2 |
当代中国与国际理解相关主题(标题待定) | 薛 澜 | 1-2 |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对未来的影响(拟定) | 李志民 | 1-2 |
走向世界的新青年 -- 第一步:新青年职业发展规划(拟定) | 于木子 | 1-2 |
工作坊 |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工作坊 | 陈雪飞 | 共5期 | 2023年秋季 |
创业者的智慧分享工作坊 | 赵 晨 | 共4期 |
职业生涯规划与未来发展工作坊 | 陶元君 | 共5期 |
国际组织面试技巧分享工作坊 | 魏向楠 | 共4期 |
国际组织工作心路历程工作坊 | 韩群力 | 共2期 |
1. 师资介绍详见附件2《师资介绍》; 2. 每年组织安排9场专题讲座(讲座主题可能会有微调,具体时间以最终通知为准); 3. 每年视情况根据学校安排组织主题工作坊。 |
(六)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与学校合作开展。围绕《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目标,安排9项不同主题的学生短期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走出校门参与实践和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竞争力,在国际环境中提升全球胜任力。
实践活动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训活动和实习推荐;以大型国企和跨国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企业实训活动;以国际名校研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活动;以提升思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小型辩论竞赛活动;以开拓国际视野为目的的国际文化体验与研究活动;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的学生研讨活动等。
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需承担项目活动费用,本科生可申请学校出国(境)外交流奖学金。2024年寒假计划推出的实践活动有“国际志愿者实习项目”、“联合国总部实地交流项目”、“阿联酋迪拜可持续发展与气候行动调研项目”、“新青年海外社会调研项目”(报名方式另行通知)。此外,项目办根据安排将提供长短期的国际组织实习岗位、志愿者岗位。
(七)考核与证书
1. 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学生选读课程的修读课时、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和参与实践活动情况的综合评比分数,总评60分及以上即为合格。
2. 证书。每模块修读1门课程且合格的学生,可获得由项目办出具的项目结业证书(注明所修课程)。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另可获得与有关活动国内外合作机构联合颁发的相关证书。
三、遴选要求
新青年班作为“第二课堂”,面向本校全日制在读二年级及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招募优秀学员,要求思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违过,认同“新青年班”培养理念,专业成绩良好(本科生绩点4.0及以上),外语水平突出(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优先考虑),有提升自我能力意愿,就读专业及年级不限。
四、遴选流程
1.各学院根据遴选要求及名额,可组织院内选拔,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新青年班申请表》(附件1),并将推荐学生的汇总表(排序)及其《申请表》(包括可编辑的电子版及盖章版)报给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联系人:陈思施、张舒雅,邮箱:soa@wmu.edu.cn,电话:0577-86699769,地址:同心楼415)。
2.学校报送推荐的学生名单给项目办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将予以公示。
3 . 学院遴选及推荐截止期为2023年9月27日。
国际合作交流处
2023年9月20日
附件:1.各学院名额分配表
2.《新青年班申请表》
3.师资介绍
附件.docx